摄像机前,已至米寿之年的扈伦老先生将贵州三线建设那段历史向我们娓娓道来。扈老出生于1934年,广西桂林人,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毕业,分配到贵州省计划委员会工作直至1996年退休,退休前任贵州省计划委员会总经济师。他先后参与了贵州省第二至第九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规划)、1961至1996年历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多项经济方面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是贵州三线建设的亲历者。
2022年7月12日,为加强红色档案、特色档案征集,用档案讲好贵州故事,贵州省档案馆工作人员来到扈老家中,用影像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下他对于贵州三线建设的回忆。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党中央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实行生产力布局的重大战略转移。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动员下,无数三线建设者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用血汗和生命建起数千个企事业单位,创造出诸多大国重器,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
“贵州地处三线腹地,是三线建设重点省份之一。从1965年起,中央各部门在贵州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为加快建设,大量项目采取由一、二线企业包建或整体搬迁、一分为二搬迁、人员设备支援等方式进行建设,也有一部分原地方企业采取改扩建方式列为三线建设重点项目。贵州的三线建设是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包括其他相关产业等基础设施在内的大规模基本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76年基本结束,经历了两个高潮和两个低潮,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三线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扈老如是说到。他表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集中体现了三线建设工作者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胸怀大局、勇于付出、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来源:接收征集处 作者: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