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崖,又名“飞云洞”。位于黄平县城东面东坡乡圣果桥(又名“通济桥”、“东陵桥”)畔,距县城十二公里,湘黔公路绕崖而过。崖间有一巨型奇特穹窿,壁立十数仞,檐垂百尺。覆如华盖,其上垂珠滴乳,状若飞云,因名“飞云崖”。
明代以前,飞云崖荆棘丛生,葛藤盘绕,虎游蛇匿,人迹罕至。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设兴隆卫(今黄平),崖界兴隆、偏桥(今施秉)之间,往来人等得以游观。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游僧德彬卓锡营寺,名“月潭”。正德年间,兴建月潭公馆,以后又扩建增修。
飞云崖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或兀立峰顶,或构于平地,或依傍溪水,或巧嵌崖壁,具有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和特色。大门是一座高大古朴、雄伟壮观的石砖结构牌坊式大门,为清光绪甲辰(公元1904年)年间住持道人李志亮募建。上方竖嵌“飞云崖”三个草书大字;正中间“黔南第一洞天”楷书横额,金光闪闪,璀璨夺目;坊柱上镌有七十二字名联一副:“丹崖皓月护千年,竟幻作莲花世界,听流泉漱石,响答鸣琴,苍翠亦留人知,此间固别有天地;南海慈云飞一片,赖重新竺国琳宫,况几杵梵钟,撞醒尘梦,光明原觉物统,斯民而再拜神仙。”牌坊上塑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天官赐福”、“八仙庆寿”等图案,并嵌青石浮雕狮子一对。整座大门,在一排参天古柏衬托下,显得庄严肃穆。
大门后为藏经楼。楼左有月潭寺牌坊式大门。右过长廊,沿石级上,有滴翠亭。左拐有鱼池,池后为碑亭,碑亭内壁嵌有明吴维岳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飞云崖记》石碑,以及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重修飞云”、“功德流芳”、“万古不朽”等石碑。穿过碑亭拾级而上是“接引阁”,阁对面是“小官厅”。由此沿崖而上,即飞云崖。崖上古木参天,穹窿深邃,崖顶石孔诡异玲珑,如临风漫卷飞云。壁上镌有“飞云崖”、“云停水立”、“云山胜景”、“望云”、“归云”等明清摩崖石刻二十余起,字体各异,书法精练。崖穹窿下有清杨芳书“海上飞来”,每字占碑一块,碑大如门。崖前小山上,有幽云亭、圣果亭。
月潭寺大门后有云在堂(又名“清心殿”)、养云阁(又名“大官厅”)、清风亭都重修一新,并开辟萃秀园。圣果亭、韦驮楼即将修复。
飞云崖林木蓊郁,景色幽美。左端有瀑布自岩顶飞流直下,宛若银河倒挂,九天起波;右端悬崖蜿蜒嶙峋,气势磅礴,其上凿有石级,手扶铁栏可攀,登临崖顶,如入云霄,极目眺望,无边景色。崖间有三个古洞,一是“莲蕊洞”,位于崖左,洞顶倒悬一株“石莲”,如含苞吐艳;二是“嘉禾洞”,位于崖右,洞内滴乳形成“千丘田”;三是“螺蛳洞”,位于崖半,曲径幽邃,崖前俏立三座秀丽小峰,“俨如三岛浮自海上蓬莱宫”,与飞云崖的精美建筑连成一体。明张镜心《飞云岩》:“巨灵驱怪石,东海失蓬莱。”有“云岩仙岛”、“飞云仙岛”之称。
明清京都通往滇黔、缅甸的古驿道,适过飞云崖前,来往官员、使者、商旅,络绎不绝。凡过此者,无不入内观赏或憩息。明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驿,曾游此崖,写有《月潭寺公馆记》:“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惟至兹崖之下,则又皆洒然开豁,心洗目醒。虽庸俦俗侣素不知有山水之游者,亦皆徘徊顾盼,相与延恋而不忍去。”清鄂尔泰至此手书“黔南第一胜景”勒于大门之上。林则徐赴任过此,亦畅游纵观,有《飞云岩》诗:“天惊石破云倒垂,歘起悬崖一千尺。”明王训、郭子章,清何绍基、洪亮吉、郑珍等历史名人都曾到此游过,或题字,或赋诗。
每逢“四月八”,方圆数十里的各族人民纷至飞云崖集会,或吹笙歌舞,或赛马斗鸟,极盛时达二万余人。
1963年进行维修。十年动乱中,遭受严重破坏。1983年进行全面修复。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1966号